• 18178392014

逸龙苑介绍

01
往日今昔

逸龙苑唯美人文特色民宿,清代桂北风格古民居,位于阳朔遇龙河畔遇龙村后山脚下(这座后山,村里的人都叫它观音山,也叫官帽山),距离遇龙桥只有500米。由于遇龙桥的特殊地理位置,1851年太平军建制后,那时,由荔浦、永福进桂林,得经过遇龙桥,战事纷起时,使其成为了各方势力必争之地,就连当年抗击日寇也不能幸免。而这座四合院落在经历了战火洗礼、土改运动、文革动乱之后依然屹立不倒,呵呵,要知道当年“大炼钢铁”,可是连门板都掀了去的!后期形形色色的黄泥砖、烧砖掺杂进原有的清末时期老式青砖里,将独有的历史厚重感呈现在世人眼前,沉淀出这一片纯净的身心休憩之所。不同于北方的古民居那般富丽堂皇,这桂北古民居偏于质朴轻盈、小巧多变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逸龙苑得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家。

02
修缮板路

如非有人指点,估计很少有人能觅迹于此。年轻的后生们奔波忙碌,自然也无人关心这座因为拍影片而在村里名躁一时的破旧院落。想当年,村里人挑着担子从门前走过,爬上这座叫"观音山"的后山的半山腰汲取山泉水;想当年,鬼子进村的时候,妇女孩儒撒了腿跑路拼命往山上去躲藏起来......坍塌的房屋里,是年老的阿婆不甘寂寞随手种上的青菜和桂花树,宽敞的庭院里,是年迈的阿公心情舒畅随意晾晒的柿饼和衣裳.......当年院子里的豆腐房早已没人转动石磨碾磨豆子,当年门楼里的石舂早已没人踩下木桩冲打粑粑......各色各样的物件随处摆放,却早已不见往昔的人声鼎沸,非凡热闹......古时建造房子时有排水系统却没排污系统,当时的人们都用木桶(以前的马桶),排污成了最大的难题,地面往下挖下一米多深就是古时老久原本的青石板路面,一块块重达300多斤厚石板曾经一度令人棘手。

03
影视片段

1987年上映的由中法合拍、姜文主演的电影《花轿泪 Le Palanquin des Larmes 》(又名《闺阁情怨》)出现的镜头:破旧的瓦屋旁,纠结的姜文坐在稻草堆上,身后一棵老柿树,与老妇人的对话,解开了主人公一大疑惑,做出人生里新的重大抉择。

04
今日板路

随着“互联网+”旅游时代的盛行,阳朔乡村高端旅游的兴起,逸龙苑以个性化老友式服务,让人尽情享受乡村田园的欢愉;将地方民居、民俗等人文特色完美融合,让世界看到注解时代、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美。在2016年11月底韩国tvN电视台来到逸龙苑实地取景拍摄了真人秀综艺节目《新西游记3》,随着节目的播出,令逸龙苑享誉海外!

漂遇龙河 看遇龙桥 住遇龙村!

阳朔逸龙苑特色民宿——阳朔遇龙河畔遇龙村清代桂北古民居

逸龙苑占地面积约3000平米,有主院、副院。内设服务大厅、咖啡茶吧、写字大厅、洗衣房、晾晒区、菜园、餐厅、休闲区等,有WIFI,停车位。

距离遇龙河、遇龙桥仅500米;
距离金龙桥码头1.7千米,距离富里桥3千米;
距离白沙镇市场2千米;
距离世外桃源10千米;
距离阳朔西街12千米,仅15分钟车程。

遇龙传奇

遇龙河
很久很久以前,遇龙河本叫作安乐水,河上没有一座桥。明代永乐年间,有位书生进京赶考,走到河边,正逢“水怪”兴风作浪,无法过河。恰在此时一位女子从河边经过,她让书生在树荫下闭目养神,自己腾云驾雾飞往东海,请来龙王和八仙斩妖除魔,安乐水平静下来。说也奇怪,也在同时河上出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拱桥。书生哪里知道这女子本是龙王的千金,于是一对郎才女貌的男女便许下山盟海誓。不久,书生金榜题名,中了状元,三年之后目睹皇权纷争遂辞官归隐,与龙女在安乐水边筑庐为舍,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!书生为感“龙”恩,请来九十九位能工巧匠,花了九十九天的时间,用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本地大理石建造一座造型雄伟美观,坚固耐用的石拱桥,命名为“遇龙桥”,安乐水也因此而更名为遇龙河。他们居住的地方遂叫遇龙村。遇龙村那座栖凤山,就是龙女化作玉凤期待书生回归之所,河下游的情侣山,就是他们贴身相拥,永不分离的见证!

遇龙河有“小漓江”之称,是阳朔山水的精华。它以山青水碧竹翠桥奇村巧而闻名于世,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,也是阳朔风光的最好体现。

遇龙河主要游览景点有:富里桥、遇龙桥、归义古城遗址、仙桂桥、旧县民居群以及“小漓江”风光等。两岸山峰清秀迤逦,连绵起伏,岸边绿草如茵,翠竹葱郁,树木繁荫;携爱侣坐水筏顺流而下,河水清澈透亮,鱼儿闲游,微风拂过,涟漪阵阵,如斯仙境,此生若居此山水之间,但有何求。在这里你可以尽享梦里的水乡佳境,还能给你带来丝丝愜意。

遇龙桥,又名回龙桥
建于明朝永乐十年(公元1412年)年,清朝同治九年(1870年)加修栏杆。桥长60米,宽5米,高9米,跨度18米,是广西净跨最大的单孔石拱桥。遇龙桥全用青石干砌而成,未用任何灰浆填缝,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和洪水冲刷仍屹立不动,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术。兴许是因为年代久远吧,遇龙桥两侧栏杆藤蔓累垂,嫩绿的藤萝,悠闲的荡在桥洞里,像碧石所串缀的门帘,使这座古石桥更显得清幽古朴。桥下,群鸭在浅水中尽情嬉戏,那“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”的景致,更为这幅龙桥图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。

遇龙桥不仅景色极佳,还有两段鲜为人知的军事史:1851年太平军建制后,天王洪秀全率师北上,矛头直指广西省城桂林。那时,由荔浦、永福进桂林,得经过遇龙桥。太平军先头部队化装成一彪清军,兼程突进,在遇龙桥遇上由广西提督向荣率领去刺探军情的一支清军部队。两军邂逅,不言自明,火拼在即。清军提督向荣自度不敌,遂改由小道离去,太平军则大大咧咧地通过了遇龙桥。当时,清军和乔装成清军的太平军都打着黄龙旗。真个是两“龙”相遇,假“龙”唬住真“龙”。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六日,日寇入据遇龙村与朔桂国军对,国军及当地群众在遇龙桥对岸朱家寨(又名天作寨)据守,日寇在桥顶筑垒炮台攻击山寨,屡攻屡败。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四日,朔桂国军及遇龙村自卫队全面反击击溃日寇夺回遇龙桥。至今桥上还立有《遇龙村抗战胜利纪念碑》,记述了村人在遇龙桥对岸朱家寨(又名天作寨)据守长达9个月,与日寇浴血奋战并取得胜利的英雄业绩。电影《刘三姐》中的第一组镜头就在这里拍摄。

遇龙村(又叫遇龙堡村、玉龙堡村)
人杰地灵,是有名的影视拍摄基地村、婚纱摄影外景基地村。 听老一辈的说,原本整个遇龙村都是青砖高墙,坚固得象个堡垒,只得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,小溪环绕这个古村,充满了灵气,但是,当年日寇入侵,遭遇飞机轰炸、战火连天,高墙与很多房屋建筑毁于一旦。相传,曹邺,那位唐代诗人,就是本村曹家塘人,桂北地区第一位进士!民国阳朔县第一任县长,国民党46军秘书长等都出自这个小村落。 《新冷血十三鹰》、《刘三姐》、《多情的小和尚》等多部电影于此拍摄。